除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之外,贺麟故居能够纳入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还有建筑学和文化保护角度的考虑,其中最珍贵的就是故居里的绣花楼。
绣花楼在旧时俗称为“楼”,是富贵人家为未婚女眷设置的住所。从结构上来看,“楼”往往与宅院内其他建筑有明显区分,或高出许多,或有与其他建筑相异的屋顶设计。
贺麟故居里的“楼”分两层,一层是未婚少女们的卧室,放置着雕工精美的大床,室内架起一架陡峭的木梯通往二层。二层设置了梳妆台等,主要是少女们平日做女红的地方,绣花楼也正是因此得名。
传统设计中,歇山式和悬山式都是常见的“楼”屋顶样式,但贺麟故居的“楼”屋顶设计却是独创的“悬山式改歇山式”,即在悬山式屋顶的基础上增长了出檐。“这是国内他处所未见,其文物价值怎么估价都不过分。”西南交通大学建筑系教授季富政说。
对于为何要设计这样独特的屋顶,有一种观点是当地夏秋多雨,这样的设计能够起到防止侧面飘雨的作用,保护墙面不被雨水侵蚀。据了解,这样的屋顶设计到目前为止国内仅发现过两例,除了贺麟故居之外,另一处也在五凤镇,但可惜年久失修早已毁坏,因此贺麟故居的“楼”就成了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悬山式改歇山式”建筑案例。
贺家家祠是典型的“一进三间”,即以堂屋为中心,左右各一间。但是暗藏玄机的是,堂屋以外的左右两间都被隔断开来,这样便隔出了“一进五间”。季富政认为,这样“明三暗五”的格局,也为一般民宅所未见。
故居严格按照清代传统制式打造,不可避免地沾染上鲜明的时代气息。尽管是诗礼之家,但在贺家“大朝门”两边的门房,却设置了瞭望孔、射击掩体、大门机关等。这正反映了清末民国初年社会动荡的状况,即便是一方乡绅也要豢养家丁、配备枪弹,以增强自卫能力,避免受战乱殃及。